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三三四章 奖励杨瑞两个老师 (第4/7页)
,几乎是必修课。 这就是阶级差异。 儒家的所有学说,都是在教导人,但真正的既得利益者,则会从中看出更深一层的含义,所以学问在他们眼里,是为人所用的工具。 读书再好,并不能让你跨越阶级,只有将儒家的那一套彻底搞明白,才可以。 这就是为什么,很多中产阶级一直在苦心钻研《厚黑学》,《曾国藩家书》以及《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》,他们想改变命运。 韦澄和薛道衡,只是杨瑞学问上的导师,而杨瑞真正的人生导师,是杨广和杨铭。 国子监,是大隋的最高学府,能在里面读书的,家里至少都得有一个候。 事实上,出身候府的孩子,在国子监属于吃不开,没地位。 国子监所有老师学生,加在一起有一个固定的数量,一千零二十一人,除去祭酒、博士、助教、司业、监丞等等之外,学生只有七八七十八人,其中皇室占了两百二十一人。 就这样,杨瑞被自己亲爷爷亲奶奶,无情的扔进了国子监,而且每天下晌,薛道衡还得来给他补课。 一天的大部分之间,都被剥夺,杨瑞觉得自己生无可恋了。 ...... 宇文恺想出了一条绝佳的妙计,可以让皇帝心甘情愿的免掉他总监运河的差事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