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三章保持院_02 (第21/23页)
行为是个人牺牲自我时间、金钱、T力等,为他人付出,不求任何物质回报,这看起来是单向由个人输出至他人,他人并无回补任何东西回到个人,但这是表面,而且仅是从物质层面来看。自然教派认为,个人输出至他人後完全不求回报是不自然的,需要有所回报,才能平衡以符合自然循环,因此,人之所以行善,是求非物质的回报,b方说,自我认同感,进一步可以说,增加名声以提高自我认同感。增加自我认同,并非由他人直接回馈,而是在自己的头脑产生的,但还是需要藉由他人的存在才能在脑中产生,而产生出来的自我认同,便能够平衡所输出失去的时间、金钱或T力,像是相信行善会上天堂。增加自我认同也有可能是由他人回馈,b方说他人报以感谢之情。行善、为大众牺牲,可以赚取众人的认同,增加社交地位,因为他人总是会感谢愿意为自己牺牲奉献的人。倘若没有这些回馈,人就不可能会行善。这种回馈的形式有很多种,对於某一个人,可以接受第一回馈,对於另外一个人,或是说大多数人,可能就无法接受相同的第一回馈,而需要第二回馈。这个差异,有可能造成误解,因为大多数人不晓得其实某个人可以接受第一回馈,以获得心理平衡,还误以为某个人是完全自我牺牲而不要求回馈。更重要的是,很多时候,人并不清楚自己所获得的回馈,以为自己是无私的付出。在普世众人眼中,行善乃是大Ai大德的表现,但在自然教派的眼中,这跟需要吃饭是同等的。 自然教派还认为,自我,在发展的过程中,逐渐脱离自然,因而产生许多冲突。特别是自我很多时候并不了解自然,而是活在自己脑子的世界,最显着的例子就是道德。道德在自然界该如何融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